撰写生态修复奇章 谁才是环境治理的“药神”?

时间:2018-07-19 作者:中国化工仪器 阅读:3181

简单粗暴地索取资源、掠夺环境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更多的经验教训促使着当代人善待环境。当下,我国环境治理的步伐正越走越快、越走越紧。

裸露的矿山矿场、臭气刺鼻的垃圾填埋厂、浑浊污水的排放……从能源到环境,人们取得了所需;从土壤到水资源,人们留下了令人不忍直视的“烂摊子”。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行为打破了索取与回馈的平衡。

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当矿山被掠夺了最后一克煤,当新的垃圾填埋场已无“立足之地”,当我们让最后一滴洁净的水流进下水道,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将是无尽的荒芜,满眼的垃圾以及污水横流的惨状。

造物者用长久的时间告诉我们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被利用,但不可以被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索取,我们须回应以治理与修复的措施。

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前期治理的滞后,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深埋于中国土地。因此,治理与修复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无可回避。开采后被废弃的矿场需要修复、污染的河流湖泊需要治理修复、滞后的城镇污水管道需要完善……

凭借当前的技术手段能否让恢复水、土壤的生态功能呢?究竟治理和修复可以做到什么地步呢?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铁匠沟,一大片金光菊竞相开放、迎风招展。在金光灿灿的图景背后,几乎没人可以猜测到这里曾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在北京市门头沟废弃矿山上,施工工人进行了生态修复,而后永定河畔百米高峭壁上生长出了层次错落的绿;当下备受关注的“海绵城市”建设以系统性、生态性的思维重新建构起当代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找到了良方。治理的技术与修复的手段撰写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奇章。

但治理是需要代价的,更多的经验教训促使着当代人善待环境。相应的,我国环境治理的步伐也越走越快、越走越紧。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目前已关停退出矿业权140余宗,全面完成水资源论证复评;安徽提出了“禁新建”“减存量”“建新绿”等7项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有序推动沿江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在发展战略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环境保护动作频频,白洋淀生态修复整治行动、雄安新区“散乱污”工业企业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相继出台,力求早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的功能。

眼下,土壤环境与水环境的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相继落地,为土壤环境的安全再添保障;而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涉水战役的开展也在加强水环境的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推进展现出人们对资源环境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技术在进步、模式在更新,残留的历史疑难杂症正在新的解决方案中除去沉疴。

可是技术真的是治愈环境创伤的“药神”吗?即便可以恢复原貌,可是资源在减少、能源消耗在增加,而土地和水环境中的微量元素也不知会停留多久。我们无法回馈给自然等量的价值。

可以明确的是,每一项工程的推进和每一份治理成效的取得都是不易的,其背后是人力、财力、物力的鼎力支持。这也恰恰带给人们新的反思,简单粗暴的索取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关注土壤修复技的发展、污水处理设备的升级的同时,环境治理的思维里不可缺少的是“预防为主”的理念。

生态治理和修复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责任体制的缺失。只有明确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原则,才可以将污染止于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