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一边寒潮渐启一边热同三伏

时间:2018-08-13 作者:中国化工仪器 阅读:3449

上半年,以污水处理设备、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水务行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发展内容和趋势却呈现出不同局面。污水处理设备受到新增项目建设放缓,面临着降低制造成本、优化发展规模、提升治理效率的严峻挑战;海水淡化则加快推动前行步伐,在此前连续两年热度攀升的态势下,实现了局面的扭转。

近年来,以污水处理设备、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水环境治理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演化为驱动绿色发展的重头戏。追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的全新目标。2018年上半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的路线图相继出台,从严控规模、提升标准、鼓励地方多元融资等方面对水环境治理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处理产业将从高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污水处理设备进入战略调整期

虽然上半年污水处理设备行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行业无疑已经进入了战略调整期。此前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未来三年内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提标改造,以及工业及畜禽养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高浓度难降解污水治理应用示范。

“我国污水处理设备历经成长起步、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等阶段,当前发展的重点需要从扩大规模转向提质增效、推进技术进步。需要从更有利于良性成长周期的角度,着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降低制造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治理效率,推动行业有序发展。”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指出,这将成为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污水处理设备产业链的基本思路。

虽然上述政策在短期内给行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一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纷纷表示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更早之前,这些行业翘楚就开始谋求和布局转型升级,他们多数竞争力不仅包括水处理设备的制造销售,还发展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综合修复、智慧水务等业务,实现了业务相关性多元化,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

而上述政策的出台,让污水处理设备逐渐回归理性,使行业逐渐走向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这从长远上看,有利于水处理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水处理装备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为降低制造成本而努力。

海水淡化延续高景气度

在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调整的同时,海水淡化却迎来了好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在今年加快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继续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背景下,海水淡化或迎逆转。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我国水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中水回用市场集中度也有待提升。但已有的淡水资源尚不能满足庞大的用水需求,这给海水淡化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无论是在可开发的资源量上,还是技术政策层面,我国海水淡化目前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水资源循环利用刚需撬动了相关市场,淡化海水的出现则将服务触达到更多潜在客户群体。随着多元应用模式对水处理行业的不断渗透,使得淡水资源获取场景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其获取方式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事实上,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高涨,海水淡化的投资事件自2014年开始激增,经历了2015年的略微趋冷后,2016年开始回暖,行业并购大动作频频。

“十三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多家券商机构和第三方市场机构研究报告认为,伴随水环境治理技术进步及水处理设备普及,海水淡化的优势日益突出。从需求端看,用户可在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在不同工况环境中获取淡化;从供给端看,海水淡化服务商无需大量耗费土地成本即可为消费者提供淡水服务,并可通过各种管网渠道,部署有效的销售和品牌营销。

业内分析认为,在市场需求和资本市场的热捧下,未来几年海水淡化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也将水涨船高。国内一些创投机构认为,2018年中国海水淡化市场规模有望冲破千亿元大关。同时,随着发展环境日趋完善,整个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十三五”末期将有大量翘楚站在聚光灯下,并有机会从中诞生行业“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