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焦点访谈》报道,受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企业在2017年底前要全部退出北京。
据了解,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节点之年,截至2017年11月,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65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其中包括部分化学原料药企业。
事实上,现有政策下,药企异地搬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一旦搬到异地,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
由此,在药企搬迁问题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探索,京冀两地决定在沧州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园区,该园区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的方式,保留转移医药企业的“北京户口”,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和监管,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陈婷婷表示:目前该园区一共签订医药企业102家,其中北京的医药企业达到了78家,总投资达到了225亿元,占北京所有原料药产业的70%。未来,若全国各地都效仿京津冀的做法,将进一步加速各地区药企搬迁的速度。
近年来,由于相关环保标准与政策的陆续出台,原料药行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压制”。
就拿最近的一次来讲,2017年11月,工信部联合环保部、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特别针对医药企业发布《关于做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医药企业2017-2018年采暖季错峰生产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等28个城市的医药企业涉及原料药生产的VOCs排放工序,在采暖季(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原则上实施停产,由于民生等需求存在特殊情况确需生产的,应报省级政府批准,经报省级政府批准后,可以在采暖季继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