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真菌,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大概是各种美味的菇类,还有可以发酵出面包、啤酒的酵母菌。没错,香菇、金针菇这种菇类属于菌类植物,它们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而酵母菌则属于有益菌,也可以作为食用或药用。那么相比于细菌,真菌是不是有益无害,更加惹人喜爱呢?
非也!别看菇类和发酵食物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真菌大家族还有300多位成员对人类是有致病性的。医学上常说的真菌感染,就是这些有害真菌造成的,包括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真菌病、系统性真菌病等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足癣、手癣、体癣、股癣等各类癣病就属于皮肤真菌病,是真菌感染的一种。一般来说这种病发病率高,不容易致死,可以治愈。相比之下,皮下真菌病、系统性真菌病则更为严重,有可能侵害全身内脏甚至导致死亡。
真菌感染如何检测?显微镜下得见真容
为了避免真菌感染对人体造成损伤,医学界采取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鉴定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目前检验真菌主要采取直接镜检、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其中直接镜检占主流。据了解,直接镜检也可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和染色标本检查。许多真菌标本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直接做镜检,即采集样本之后置于载玻片上进行处理,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真菌菌丝和孢子就可以判定为真菌感染。相比之下,染色标本检查更加细致,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真菌的形态和结构,从而大大提高检出率。目前根据菌种和检验要求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比如革兰染色法、乳酸酚棉蓝染色法、糖原染色法、荧光染色法等。值得一提的是荧光染色法,它主要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标本抗体进行荧光素标记,然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从而判断真菌的种类。比如白假丝酵母菌的荧光反应是黄绿色的,新生隐球菌则是红色的等等。
除了传统的直接镜检方法,医学界也会采用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对真菌进行检验。抗原检测会采用乳胶凝集试验、ELISA快速检测、半定量放射免疫测定法,针对不同标本进行检测。核酸检测则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虽然操作更为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比较高,但是对实验条件的要求也高,目前还无法取代常规的直接镜检方法。
实验室检验能力有待提高 呼吁高性价比国产仪器
虽然真菌检测方法众多,相关技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并不一定具备真菌检测的能力和技术。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整体诊断水平还比较低,重视程度也不够,人员能力有待提高。为此,近期国内27位专家、446家医院参与编写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为提高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普及优化真菌诊断技术建立了基本标准。
诚然,目前国内具备真菌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并不算多,条件比较好的三级综合医院可能还有能力设置单独的真菌检测工作区域和设备,其他条件较差的医院、机构在硬件设施上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除了部分医疗机构对真菌检测不够重视之外,大多都是因为真菌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较为昂贵,而且操作过程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中才能完成。结合目前国内医院普遍采用进口仪器的现状,国内相关科学仪器厂商应当积极研发对口产品,推出满足检测需求的高性价比国产仪器,打破进口垄断。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多采用国产仪器进行真菌检测,一来可以降低成本,二来也便于仪器的后续维护和修理。
提高国内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除了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之外,还需加强人才培养,联合使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方法。人才培养方便,不仅需要高校针对真菌检测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提高这一学科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医疗机构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培养人员的实际检验能力,尤其是仪器操作能力。此外,国内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紧跟国际潮流开发更多新技术,为建设合乎标准的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撑。
当然,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市场、为患者服务。现在国内真菌检测的基础定价仍然普遍低于实际成本,更别谈经济效益,如此大大降低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提高收费标准,又会加重患者的看病负担,不利于全民医疗普及。对此,我国有必要对真菌检测制定一定的项目收费标准,必要时为医疗机构提供补贴,避免出现亏本。相信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真菌检测成本将得以降低。医疗机构有望在这一领域开发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患者也将不必承担过多费用。这种“双赢”的模式,有待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科学仪器厂商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