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票房破三亿 仿制药带给仪器行业的思考

时间:2018-07-09 作者:中国化工仪器 阅读:3239

近日,朋友圈被一部电影轮番刷屏。《我不是药神》点燃了2018年暑期档,也承包了很多人的泪点。其豆瓣上评分高达9.0,成为热议话题之首。猫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晚,《我不是药神》电影已收获票房超3亿元,收获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改自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电影。大胆地触碰了医疗、医药等敏感话题,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讲述了徐峥主演的保健品店主为绝症患者“代购”印度仿制药,从而推动中国仿制药改革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看似荒诞不羁的故事,都有一个无可奈何的逻辑。原研药经过审批,贵吃不起;仿制药未经过审批禁售;生病了得吃药,没有药就只能等死。这是电影中现实与希望、法律与道德的强烈冲击所在。在现实生活中,该事件引起了社会轰动,间接推动了仿制药在我国的发展。

所谓仿制药,其本质是与原研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作用以及适应症等方面相同的一种仿制品。由于原研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价格高,经济有效的仿制药孕育发展,产业规模日逐扩大。

近年来,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程度的深化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加速了医药市场的发展。印度、南美等生产仿制药的企业,正以低价抢滩全球市场,我国也愈来愈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仿制药的研发。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将有48个进口化学药物品种核心专利到期。当一些外国进口药专利到期或退出市场,这为我国仿制药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兼顾新药创制和仿制药研发并重的原则,我国力争在健康权与药品知识产权间取得平衡。一致性评价是国家层面对仿制药提出的要求,国家的药品质量一定要与规范市场国家原研药的质量保持一致。《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加持,加速了对进口原研药品的国产替代,提高仿制药质量。

聚焦仪器仪表行业,传统的固有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地革新。只有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生产的企业才能走的更为长远。如何在引进进口品牌先进技术、精良产品的同时,能够生产出价廉质优的国产仪器值得企业思考。

从供求角度出发,加大技术研发,聚焦市场迫切需求却供给欠缺的实验室设备细分领域;量变产生质变,抓住每一次市场机遇,品牌的发展将会循序渐进;政策层面持续护航,仪器仪表行业法律法规、创新方案、标准方法都将会更加完善、全面。仪器企业应盯紧行业趋势,勇担社会责任,与国家发展同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