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电话亭的出现让公众的通信需求得到了满足。出现在车站、码头、机场、街道、工厂、学校等处的电话亭以及商务人士腰间的寻呼机,成为了那个时代颇具特色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设备的不断成熟,民用移动通讯的成本开始不断降低,手机开始取代公共电话亭的职能,电话卡与寻呼机也在几年内迅速的推出了社会舞台。
时至今日,公共电话亭虽然依旧具备通信的职能,但上面贴满的各种小广告似乎也意味着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光,甚至已经被大众遗忘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那是不是说这些电话亭就应该一拆了之呢?答案或者是否定的。公共电话亭虽然用得少,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又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例如火灾报警。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电话亭呢?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出了答案——改。
那么如何改呢?这就要从公共电话亭的职能说起来。事实上,公共电话亭出现的目的总结来说无非就是便民,如今虽然通话的职能被取代了,但是并不代表它就失去了便民的可能。仅从通信的角度来说,利用现有电话亭分布广泛并且具备完善的通行线路的优势,结合目前移动互联时代对于信号强度的需求以及大部分手机面临的电量问题,电话亭就可以通过增加“WIFI”“充电桩”“5G微基站”“信息导航”等职能,来满足便民的目的。
当然这个改造的过程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地进行探究,例如对现有的电话亭布局进行深入的调整,拆除作用不大的以节约资源,再例如优化公共电话亭的外观,使其与地区的整体风貌统一,根据城市美感,还例如规划全面的保洁管理及维护工作,确保改建后的公共电话亭能够正常的履行其职能。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公共电话亭改造的相关试运行工作,像北京就将于本月底对10处试点的电话亭进行“数字化、景观化、复合化”试点建设,并将在完成后试运行半年观察效果,届时,电话亭将会提供无线网络、多媒体信息发布等服务,值得期待。
此外,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如果这种改造老设施赋予其新职能的方式可行,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已经别淡忘的设施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且也会以更富有时代特色的面貌,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