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引进人才再放“狠招” 仪器企业如何优化创新主体

时间:2017-08-23 作者: 阅读:4097
      在仪器界,有这么一些品牌,或因为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或因为领导层的高瞻远瞩,或因为服务上的科学细致,从而被业内熟知、信赖,称赞不绝。同样有这么一些企业,依赖集成优质资源,促进技术无缝对接,引进高端领军人才而成就品牌自身的“如日方升”。
      重庆某高校研究生工作站落户青岛盛瀚,吉大珠海学院化学工程与材料公共技术技术平台服务校企“联姻”,沃特世携手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精准医学联合实验室,恒生科技园与浙大共建仪器科学与工程产业园......他们旨在以多角度、高层次、多样化的形式刺激产学研技术层面的上、中、下游环节的技术对接与耦合。
      伴随着经济社会竞争形势的逐日险峻,传统的教育体制早已不能适应、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当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对企业而言,掌握人才资本当属赢得资本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
      校企合作的背后是产学融合。很长时间以来,产学研融合被视为形成经济与市场“两张皮”的核心问题,也一直未曾得到有效解决。其实,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连接的体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目前,科研院所和国内高校依旧是谈论产学研最多的两个主体,仍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比而言,国内企业普遍重视度不够。明晰现状背后的原因,是提升产学研关键的首要之重。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主体,并不具备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权,“外力不够,底气不足”是当下企业群体面临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发力,将成为提升企业主体创新的必走之路。
      严格把控虚拟经济和垄断行业的盈利空间,政策引导更多的创新因子走进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具备更高的盈利空间,让更多人才集聚实体经济。其中科技含量极高的创新成果是主要受益者,从而在外部环境给予创新更大的空间。
      内在动力是促使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创新的核心关键本质还是企业自身。将科研技术转化为工业技术,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创新链条上科研课题的选择、技术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企业亟待探索之重。
      企业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多方在企业创建研发平台、成立产业技术联盟、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在科研机构建立产业研究院等多种模式并存是中长期时间我国产学研固有的合作方式。不容置疑,共享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如火如荼式蔓延。可以发现,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成为各地比较热衷的模式。在此时机下,仪器品牌商能否把握机遇,实现新一轮发展浪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