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中研院将添购两台仪器

时间:2017-10-09 作者: 阅读:3700

      诺贝尔化学奖于台北时间4日下午5点45分公布,由瑞士、美国和英国3位学者杜巴谢(Jacques Dubochet)、法兰克(Joachim Frank)及韩德森(Richard Henderson)共同殊荣,而获奖成就在于研发低温电子显微镜,简化与改善生物分子成像。

      根据诺贝尔网站指出,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至2017年,已颁发109次,其中仅63次为一位得主单独获奖;而今年奖金加码至900万瑞典克朗,约合新台币3374万元,由3名学者共享。

      中研院化学所副研究员章为皓表示,目前普遍应用于观察微生物体形态光学显微镜,解析度为可透视到两个奈米,但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束取代光,解析度可达0.3至0.25奈米,可看到蛋白质结构,但电子显微镜在使用时,很容易对观察样本造成辐射伤害,因此科学界近年发展低温电显,以非结晶态的水将样本包起来,在约零下180℃的环境维持它的原态,也能减少辐射伤害。
      章为皓指出,以电子显微镜从事科学研究,不仅在全球渐成趋势,大陆诸多一线大学也购买器材,像是北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与浙江大学等校,约有20所陆校已相继添购。
      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蔡明道则说,电子显微镜主要运用于化学与材料科学,并非应用于生物分子观察,3名学者开发低温电子显微镜,对于在观察生物分子解析时,能将光学与辐射伤害降到最低,而中研院耗资两亿多台币,已订购两台电子显微镜,预计将在12月底运抵台湾,明年3至4月间开始使用,届时将开放大学研究者一同使用。